您所在位置:首页 > 佛山市 > 內蒙古自治區 > 正文

開國少將吳岱之子吳誌民:父親時刻把他人放第一位|少將|紅軍|長征_新浪新聞

2025-07-04T23:53:45   来源:东方市

内容摘要: "原標題:專訪開國少將吳岱之子吳誌民:父親時刻把他人放在第一位來源:法律與生活雜誌攝影/記者李文靜[記者/王梅梅攝影記者/李文靜統籌/陳威]2017年12月19日,開國將軍、山西省軍區原政治委員、山西

 開國少將吳岱之子吳誌民:父親時刻把他人放第一位|少將|紅軍|長征_新浪新聞

  "

  原標題:專訪開國少將吳岱之子吳誌民:父親時刻把他人放在第一位⠀

  來源:法律與生活雜誌

攝影/記者 李文靜

  [記者/王梅梅 攝影記者/李文靜 統籌/陳威]2017年12月19日,開國將軍、山西省軍區原政治委員、山西省委常委、副兵團職離休幹部李布德同誌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大禮堂舉行,許多紅色社團以及革命後代前去悼念。在現場,大白新聞(微信ID:dabaixinwen)記者第一次見到吳岱少將之子吳誌民,其與大白新聞談到老一輩革命家的家國情懷,令人欽佩。

  近日,大白新聞特意登門拜訪了吳誌民老師,他不僅講述了父親在革命年代非常珍貴的曆史故事,同時,身為開國將軍後代合唱團的宣傳部長,還頗為自豪地展示了該合唱團赴全國演出的照片。。。。。。

  做夢都想有一把自己的槍

  吳岱是福建省長汀縣人,1931年投身革命,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,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,他先後任指導員、幹事等職,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三、四、五次反“圍剿”和二萬五千裏長征。抗日戰爭時期,為開辟和壯大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大貢獻,曾被山東軍區授予“模範政治委員”稱號。

  解放戰爭時期,他先後參加了遼沈、平津等重要戰役;新中國成立後,又參加了多次抗美援朝戰鬥,均取得了勝利。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。

  以上這些關於父親的驕人榮譽,吳誌民並沒有多談,而是從很多小故事中向大白新聞呈現了一個更加真實、更加立體的吳岱少將。

  吳誌民說,父親小時候對槍的喜歡幾乎可以用“癡迷”來形容。當了兒童團團長之後,吳岱常常去山上砍些小樹,把頭削掉綁上紅絲線當紅纓槍玩。1933年,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後,中央提出“擴紅”口號,並決定建一支少共國際師。吳岱的機會終於到來,於是積極報名參加了。遺憾的是,這支隊伍裏武器依舊很緊張。在一次戰役中,部隊首長被敵機炸傷犧牲了,吳岱痛哭流涕:“為什麽自己沒有一把槍為首長報仇!”

  1934年,遵義會議後,少共國際師完成了曆史使命,分別編入紅1、紅2師。吳岱調到紅一軍團政治部當巡視員,每天忙於籌款、宣傳、動員等工作,心心念念的還是擁有一把好槍能夠衝鋒陷陣。一天,一種特別給力的武器引起吳岱的注意,一打聽才知道那叫花機關。為了能得到一把花機關,吳岱主動要求把自己調到警備連當青年幹事。長征路上,兼當通訊員的吳岱跟著部隊爬雪山,過草地,走完25000裏長征。再苦再累,隻為那把花機關。。。。。。

  “不管幹什麽,都是革命需要”

  指導員、幹事、通信員。。。。。。吳岱的本職工作總是很忙,但他還總閑不住。在任青年幹事的時候,吳岱隨軍團直屬隊,沒有具體任務,一會兒給部隊送船,支援部隊東渡黃河;一會兒又帶著小分隊深入農村發動群眾,擴大紅軍,籌糧籌款;一會兒又被安排去養馬……不管是哪一項任務,吳岱都認真對待,盡心完成,同時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:“在革命隊伍裏,不管幹什麽,都是革命的需要。”

  據吳誌民講述,其父一直牢記肖華政委的囑托:連隊是紅軍的基礎,當紅軍把連隊工作做好了,就像大樹一樣,就有了根基。生活不要怕艱苦,艱苦能磨練意誌;工作不要怕多,多做經驗豐富;擔子不要怕重,重了腰杆硬;幹活不要怕累,累能鍛煉體魄。“

  “寶劍鋒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”。在八路軍晉西支隊東進山東時,吳岱創造了創建模範黨支部活動;在山東培養了“老四團”、“老六團”兩支英雄部隊和無數英雄個人,被八路軍第115師、山東軍區授予“模範政治委員”光榮稱號。同年,山東軍區開展了向吳岱政委學習的活動。

  一把炒米和三根火柴的故事

  過草地,是長征中一趟艱巨的路程,並不比爬雪山,渡河容易。1935年8月,蔣介石200個團圍堵紅軍,黨中央決定從毛兒蓋出發,向班佑開進。

  毛兒蓋草原,麵積約15000平方公裏,海拔3500米以上,由於排水不暢,形成大片的沼澤,水草盤根錯節,形成片片草甸,覆於沼澤之上,野花叢中,到處都是深不可測的泥潭;氣候惡劣,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,雨雪風雹,來去無常。。。。。。

  缺氧憋氣,全身都凍僵了,好幾天吃不上飯,還差點掉進泥潭裏——走了幾天的草地,吳岱快失去意識的時候聽見有人叫他,原來是老指導員李濤。癱倒在地上的李濤勉強地笑著:“你餓了吧,我還有一把青稞,你吃了吧!”說著,伸出一隻皮包著骨頭的手,把幾十顆炒米送到吳岱眼前。吳岱搖了搖頭,李濤下命令:“我是你的指導員,你得聽我的。”“我隻能走到這裏了,你比我年輕,吃下去好趕路。”說罷,還遞給他三根火柴,並讓吳岱換上自己的鞋。

  說到此,吳誌民動情地表示:“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,紅軍戰士們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,保持著嚴明的優良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,發揚了令人感動的階級友愛,沒有垮掉,沒有散掉,同甘共苦,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然界的困難。”

  “奇才吳岱”與其說記性好,不如說用心

  吳岱有一個公認的稱號——“奇才吳岱”,其記憶力好在軍中是出了名的。對此,吳誌民認為,“其實並不是父親記性有多好,而是他用心,時時刻刻把他人放在第一位。”

  據說,吳岱當營教導員不看點名冊,能叫出全營600多戰士的名字,並且能一一對上號。當團政委時,一次在做老兵思想工作、調動老兵積極性時,他準確地叫出每個老兵的名字、籍貫,並細致到具體哪個村,還曆數了他們每個人曾立下的戰功。老兵見政委如此體恤關切,自然能聽進去勸導。臨了,他還留老兵們這吃了一碗麵。在艱苦的戰爭年代,能吃上碗麵實屬不易。老兵們回到連隊,有人問情況如何,不知誰說了一句:“老兵的心都叫政委的麵條拴在一起了。”

  吳誌民回憶道,吳岱少將去世時,共有近2000人去八寶山為他送行,大部分人吳誌民都不認識,但好多人都說吳岱曾無私地幫助過他們,所以來送老人最後一程。。。。。。

  將軍後代合唱團用歌聲將紅色傳統永遠傳承

攝影/記者 李文靜

  1958年12月5日,為活躍群眾性文藝活動,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匯演,北京高等軍事學院決定成立由開國將軍組成的“將軍合唱團”,他們用質樸又充滿豪情的歌聲唱出了人民軍隊的本色。50多年過去了,“將軍合唱團”中的絕大多數成員已辭世,為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者精神,他們的後代帶著對父輩的敬仰和懷念走到一起,組成了一支新的隊伍 ——“開國將軍後代合唱團”。吳誌民和其夫人都是合唱團中的一員。

  合唱團中大部分人都是老一輩革命的後代,但他們對“紅二代”這個稱呼並不讚同。在吳誌民看來,家庭出身是指本人取得獨立經濟地位前的家庭階級成分,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動。如果要說“紅二代”,那工農商學兵的後代哪個不是“紅二代”?這個叫法雖然不準確,但都是約定俗成過來的,至少不是貶義詞,也不必激烈地反對。

  最後,終於談到了開國將軍後代合唱團的事,吳誌民不自覺興奮起來了。他表示,近幾年自己隨合唱團走過許多地方,唱過很多紅色歌曲,也算以這樣的方式將父輩們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。